煤矸石发电公司史宗元散文:坚守内心
发布时间:2023-11-29 15:39:18 来源: 作者: 点击:

《大学》中说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”在儒家看来,诚意正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所在。诚意正心,在我来说,就是为人处世要遵从自己的内心。当然,遵从内心,首先得明确遵从怎样的内心。王阳明说:“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也就是说,我们要遵从有“良知”的内心。

就现实来说,生活不会是一成不变的,每个人都面临着这样那样选择。

内心世界的不同,促使人做出不同的选择,从而走向不同的人生。陶渊明选择了“不为五斗米折腰”,挂印而去。主父偃选择了“生不五鼎食,死即五鼎烹”,全家被灭。内心明辨于善恶,为善去恶,自然坦荡,也就没有悲剧可言了。

从现实来看,坚守内心也非易事。所谓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”,社会生活很多时候都是以“利”为纽带。在名利面前,遵从内心往往也意味着得失的权衡。在儒家看来,这种选择并非难事,所谓“不义而富且贵,于我如浮云”,只要坚守内心的道德法则,得失之间并没有纠结之处。可惜的是,这样的道德要求往往很高,一般人很难达到,市井生活,总是在得与失之间拉拉扯扯,这也成为生活的常态。就现实的生活而言,考虑最多的也是得与失之间的权衡,这种权衡,往往也伴随着内心的纠结。

读诸葛亮的《出师表》,对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。”记忆深刻。内心的平和,勾画三分天下的格局,原初追求却是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。当刘备说出“奈天下苍生何?”也就开始了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政治实践。我有时也会想,在“不求闻达于诸侯”与建功立业之间,有着怎样的平衡。或者,归根结底,也就是《大学》里的“格物致知、诚意正心和修齐治平”的内心世界。所谓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对于坚守内心的人来说,恪守的不过是“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”罢了。自我的纠结和失衡,应该也是源自戚戚与汲汲吧!

在历史的长河中,人的一生也许就是沧海一粟,短暂而又渺小。但有限的人生,对我们自身来说,极其宝贵,这或许也是我们唯一完全拥有的财富。当我们处于纷繁复杂的人生际遇之中,可能会有高亢,可能会有徘徊,可能会有欣喜,可能会有忧虑,喜怒哀乐,一点也不会少,这应该就是生活的本真。只是在不同的际遇当中,如果懂得和自己对话,明白自己的心中的所愿、所想,坚守良知,也就是美好人生了。《传习录》里记载,王阳明临终,学生问有什么要说的,王阳明说道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!”溘然长逝。或许,当我们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地坚守自己的内心,所求的也应该就是“此心光明”吧!

当然,坚守内心也并不是说要进入虚无,确切地说是要进入真实当中。无论我们自身,还是广袤的宇宙,都充满了未知,需要我们摆脱狭隘的自见、自洽,探索未知,追求真理。天宫的宇航员震撼于地球悬浮在深邃的宇宙之中,那种景象也给了我深深的震撼,虽然这已经是确切的认识,但那样的景象,着实叫人心生敬畏。我想,当我们没有坚定的内心,随波逐流的时候,不过追逐和感叹于眼前的得与失,是不会有这样真切的感受的。

康德说:“有两种伟大的事物,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,我们心中就越是充满永远的新鲜、有增无减的赞叹和敬畏,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,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!”或许,在生活的某个间隙,我们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,扪心自问一下自己的内心,思考着,在浩渺深邃的宇宙与道德法则下的“此心光明”之间,蕴含着怎样的宇宙奥秘和人生真谛。或许,我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,也以极大的勇气,追求和探索着真理和善良。


友情链接:

版权所有:M6体育·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(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)
地址:陕西省黄陵县店头镇   邮编:727307 技术支持:黄陵矿业信息中心
Copyright(C) 2011 Huangling Mining Group   E-mail:txzx@hlkyjt.com.cn

陕公网安备 61063202000102号   陕ICP备案05006082号-1